阿拉善沙漠位于中国中北部的银额盆地底部,横跨内蒙古西部和甘肃北部,总面积约7.8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世界第四大沙漠。其核心由三大沙漠组成——巴丹吉林、腾格里和乌兰布和,东倚贺兰山,南接祁连山,西达黑河,北部以洼地与蒙古国为界,是集戈壁、沙丘、湖泊于一体的独特地貌带。
-
地理位置与范围
阿拉善沙漠地处内蒙古高原西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97°10′—106°53′、北纬37°24′—42°47′之间,自西北向东南延伸550公里。西北部海拔820米,东南部升至1661米,形成由低脊、咸水湖和沙丘交错的高原盆地景观。三大沙漠中,巴丹吉林以“沙漠珠峰”必鲁图峰(相对高度598米)著称,腾格里以新月形沙丘闻名,乌兰布和则多砾质戈壁。 -
地质与地貌特征
沙漠形成于远古地壳运动,35亿年前的地壳断裂造就了环绕阿拉善的山脉残丘。如今,这里分布着500多个湖盆,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如天鹅湖、翡翠湖等,既是绿洲牧场,也是地质遗迹。雅丹地貌、古生物化石(如马鬃山化石群)和流动沙丘群(占沙漠总面积61%)共同构成其多元地貌。 -
生态与气候
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下,阿拉善沙漠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湖盆周边孕育了胡杨林、红柳等耐旱植被。黑河与额济纳河季节性注入居延海,形成沙漠中罕见的湿地系统,支持候鸟迁徙(如天鹅湖)和局部农业。 -
人文与战略意义
历史上,阿拉善是河西走廊的北方屏障,西汉霍去病曾经此收复河西。如今,其2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区域(含戈壁、荒漠草原)仅居住约26万人,地广人稀。沙漠边缘的贺兰山岩画、黑城遗址(西夏古城)和东风航天城(弱水河畔)则赋予其深厚的文化科技内涵。
探索阿拉善沙漠,不仅是穿越沙海的冒险,更是触摸地球地质史诗与文明印记的旅程。建议游客选择专业向导,体验越野冲沙、星空露营或胡杨林摄影,同时注意防晒防沙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