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味汤”的五味食材,不同文献和做法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定义和地域特色进行区分:
一、传统中医典籍中的五味汤
以《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的五味子汤为例,其配方包含 五味子、良姜、陈皮、茴香、甘草 五种药材,具体配比和功效如下:
-
五味子(洗) :9斤,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作用
-
良姜(炒) :1斤半,温中散寒,缓解胸膈痞满
-
陈皮(去白) :1斤半,理气健脾,改善呕逆恶心
-
茴香(炒) :1斤半,温肾散寒,辅助消化
-
甘草(炒) :17斤半,调和诸药,增强药效
-
盐(炒) :22斤,调味并增强温中作用
功能主治 :温中益气,主治胸膈痞满、心腹刺痛、短气噎闷等症
二、民间常见做法的五味汤
部分地区的五味汤会加入 红枣、红皮花生米、枸杞、红豆、红糖 等食材,强调补血气、安神助眠,适合血气不足者饮用。此类做法与中医典籍差异较大,属于食疗方。
三、其他名称对应不同配方
-
五味流感汤 :黄芩、黄柏、蒲公英、陈皮,主治急性/慢性阑尾炎
-
五味鸡丁 :五味子、鸡肉、辅料,需炒制后食用
四、注意事项
-
食材选择 :若参考中医典籍,需按斤量准确配药;食疗方建议咨询中医师调整食材比例
-
禁忌 :中医方剂需遵医嘱使用,食疗方虽副作用较小,但长期大量饮用可能影响脾胃
-
名称争议 :部分资料将“五味”泛指多种药材,需结合具体方剂理解
建议根据需求选择合适配方,并注意区分药用与食疗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