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痛恨的三种人分别是威胁皇权的权臣、贪官污吏以及阿谀奉承的谄媚者。这位布衣皇帝通过《皇明祖训》明确告诫子孙:此三类人一旦出现必须严惩,甚至不惜动用极刑以绝后患。其背后既有巩固朱家统治的深谋远虑,也暗含幼年饱受元朝吏治腐败之苦的深刻阴影。
首先是以丞相为代表的权臣集团。朱元璋废除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将胡惟庸案作为典型案例,诛杀数万人以震慑朝野。他深知权臣可能架空皇权,如汉朝王莽、曹操皆以丞相之位篡权,故下令后世若有提议复设丞相者"淩迟处死,全家处亡"。这种对权力分散的极端防范,直接导致明代内阁制度诞生前出现权力真空。
其次是贪腐官吏。出身贫寒的朱元璋对元末官员横征暴敛导致家破人亡的经历刻骨铭心,建立明朝后以"剥皮实草"等酷刑惩治贪官。郭桓案中,他处死涉案数万人,追赃粮米2400万石,并规定贪污60两白银即处死刑。这种高压政策虽短期内肃清吏治,却也造成官员人人自危的副作用。
最后是制造舆论的谄媚者。《皇明祖训》明文规定:凡上书夸赞大臣德政者,无论士庶皆斩首,被夸赞大臣若知情则同罪。此举旨在防范如王莽般通过民众请愿塑造声望的权臣。朱元璋甚至将溜须拍马视为浪费国家资源的重罪,其痛恨程度从"拍马屁者与受拍者同罪"的连坐制度可见一斑。
纵观洪武一朝,这三种人恰是威胁政权稳定的核心因素。朱元璋以铁腕手段构建的防范体系,虽使明朝延续276年,却也暴露出专制统治下"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极端思维。当代读者或可从中反思权力制衡与廉政建设的历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