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底至6月初,河南遭遇历史罕见的“烂场雨”灾害,导致全省小麦大规模发芽霉变,夏收损失超 20亿斤,直接影响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这场持续强降雨与阴雨天气的叠加,暴露了农业抗灾能力的薄弱环节,也引发了对极端天气应对机制的深刻反思。**
-
灾害规模与直接损失
河南作为全国小麦主产区,烂场雨覆盖南阳、驻马店、周口等9个核心产粮市,约30%待收小麦受灾。部分地块发芽率高达50%,霉变小麦无法达到国家收储标准,直接经济损失超30亿元,部分农户面临绝收困境。 -
气候异常与连锁反应
灾害主因是北方冷涡与副热带高压异常对峙,导致降雨较常年偏多200%以上,同时伴随低温寡照,小麦无法正常脱水成熟。后续影响包括:粮食品质下降推高加工成本、保险理赔纠纷激增,以及秋播作物因田间积水延迟种植。 -
应对措施与长期启示
政府紧急启动烘干设备24小时运转、协调跨省抢收,并开放芽麦定向收购。长期需加强农田排水系统建设、推广抗逆品种,并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与农业保险联动机制,提升产业链韧性。
这场灾害警示气候变化下农业脆弱性,需从技术、政策和基础设施多维度构建“减灾-避灾-救灾”体系,方能守住“中原粮仓”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