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属于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以下是关于芒种的综合介绍:
一、基本信息
-
时间范围
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
-
别称
因“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得名“芒种”,民间也称“忙种”。
二、气候特征
-
气温 :显著升高,进入夏季高温期。
-
降水 :雨量充沛,南方进入梅雨季节,北方则需应对多雨天气。
-
湿度 :空气湿度大,天气湿热。
三、农事意义
-
种植与收获
-
南方 :主要种植晚稻等谷类作物,利用充足降水保障生长。
-
北方 :集中收割小麦,同时播种玉米、高粱等夏播作物。
-
特点:农事活动呈现“连收带种”特点,需兼顾收获与播种。
-
-
农耕分界
芒种是农作物种植时机的关键分界点,过此节气后种植的作物成活率显著下降。
四、文化内涵
-
物候现象 :包含“螳螂生”“䴗始鸣”“反舌无声”三候,反映生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
-
农耕智慧 :体现“天时”的重要性,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强调“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五、节气养生
-
饮食建议 :多食用清热解毒食物,如绿豆、苦瓜,避免油腻。
-
健康防护 :注意防暑降温,避免中暑,适当补充水分。
芒种作为传统节气,既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至今仍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