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筛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种轶文
种轶文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三甲
通常唐筛指唐氏综合征产前筛选检查。唐筛前需要注意检查时间、饮食、休息、是否空腹以及提供准确信息等事项。 1. 检查时间:唐筛有早孕期唐筛和中孕期唐筛,早孕期唐筛一般在孕11 - 13⁺⁶周进行,中孕期唐筛在孕15 - 20⁺⁶周进行,要在合适的孕周进行检查。 2. 饮食:检查前不需要特殊饮食调整,但应避免暴饮暴食,保持正常饮食即可。 3. 休息:检查前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劳累等,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 是否空腹:唐筛不需要空腹抽血,进食后检查一般不影响结果准确性。 5. 提供准确信息:孕妇要准确提供年龄、体重、末次月经日期、是否有糖尿病等信息,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唐筛结果的计算。 唐筛是一种重要的产前筛查手段,通过检测孕妇血液中的某些指标,结合孕妇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评估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疾病的风险。在唐筛前做好上述注意事项,有助于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对胎儿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大家都在搜
相关推荐

怀孕3个月见红的原因

怀孕3个月见红即阴道流血,可能由过度劳累、性生活不当、孕酮低、宫颈息肉、子宫肌瘤等引起,也可能是胎盘低置、子宫畸形、先兆流产等原因。治疗有卧床休息、避免性生活、补充营养等。不同原因有不同应对方法,如劳累需休息,孕酮低要补孕酮。出现见红应就医,孕妇孕期要保持良好习惯,定期产检。

科普文章 2025-01-18

孕妇需要做哪些检查

孕妇孕期需进行多项检查保障自身和胎儿健康,有体格检查(测身高、体重、血压,查心肺等)、超声检查(观察胎儿发育,不同孕期作用不同)、唐筛(孕15 - 20周筛查胎儿染色体疾病)、糖耐量试验(孕24 - 28周筛查妊娠期糖尿病)、血常规(查贫血等)、尿常规(查肾脏疾病等)、肝肾功能检查等,要遵医嘱按时检查,不同孕期检查项目和频率有别。

科普文章 2025-01-18

怀孕后胃疼有哪些原因

怀孕后胃疼由多种因素导致。孕期激素变化使胃肠道平滑肌松弛致胃疼,可调整饮食、休息缓解;子宫增大挤压胃部引发胃疼,可调整姿势、按摩腹部;饮食不当加重胃部负担致疼,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精神紧张影响胃肠功能致疼,可听音乐、交流放松;胃炎也会引起。还有其他病因可能。孕妇要保持良好习惯,症状不缓解或加重需就医。

科普文章 2025-01-18

艾叶对孕妇有哪些影响

艾叶为常见中药材,孕妇使用未必安全,应谨慎对待,因其对孕妇影响不明确。艾叶虽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等功效,但药理成分在孕妇体内作用机制未全明晰。孕妇生理状态特殊,对外部物质反应异于常人,艾叶某些成分可能影响激素水平、子宫收缩,不过缺乏确切研究证据,孕期用药保健需谨慎,孕妇使用艾叶应遵医嘱。

科普文章 2025-01-18

孕初期肚子偶尔抽痛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孕初期肚子偶尔抽痛指怀孕早期腹部间歇性抽动样疼痛,可能由子宫增大、激素变化、饮食不当、肠痉挛、先兆流产等多种原因引起,也可能是异位妊娠、盆腔炎等所致。不同原因有不同治疗方法,如休息、调整饮食、热敷、放松心情、就医检查等。孕妇要观察疼痛情况,若疼痛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科普文章 2025-01-18

胎盘低会有哪些影响

胎盘低置对孕妇和胎儿有多种影响,如孕期出血,因妊娠中晚期子宫下段伸展致胎盘与子宫壁错位分离而出血且出血量不定;会增加早产风险,胎盘位置异常使子宫下段收缩可能引起胎盘早剥;还会使胎儿生长受限,影响胎儿营养和氧气供应。胎盘低置威胁孕妇和胎儿健康,情况因人而异,确诊后孕妇要遵医嘱定期产检并关注状况,必要时治疗。

科普文章 2025-01-18

怀孕26周肚子隐隐作痛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怀孕26周肚子隐隐作痛是腹部轻微疼痛,可能由子宫增大、胎动、饮食不当、肠道痉挛、先兆流产等引起,也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胎盘早剥等原因。不同原因有不同应对方法,如子宫增大需多休息,胎动可互动或改变体位等。常见治疗包括休息、调整饮食等。若疼痛应及时就医,孕妇日常要观察疼痛相关情况并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科普文章 2025-01-18

胎盘低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胎盘低的孕妇需注意多方面问题。日常活动中应多卧床休息(可左侧卧位)且适当下地走动;要按时产检,用B超等监测胎盘位置变化;避免跑步、跳跃、举重等剧烈运动以防出血,也要避免性生活以免刺激子宫收缩引发胎盘剥离出血;留意有无阴道出血、腹痛等异常症状以便及时就医。胎盘低置可能改善,但孕晚期仍低时要更谨慎遵循医嘱管理孕期。

科普文章 2025-01-18

怀孕左边肋骨疼原因是什么

怀孕左边肋骨疼指孕期左侧胸廓下缘肋骨疼,可能由子宫增大、姿势不良、缺钙、肋软骨炎、胸膜炎等多种原因引起,也可能是外伤、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等所致。治疗方法包括调整姿势、热敷、补充营养等。孕期身体特殊,出现该症状要避免自行按摩或用药,活动小心,保证营养均衡,疼痛不缓解或加重需尽快就医。

科普文章 2025-01-18

辐射对孕妇有哪些影响

辐射对孕妇有两方面影响,一是影响孕妇健康,二是危害胎儿发育。高剂量辐射可损害孕妇造血、免疫系统致疲劳易感染,低剂量辐射影响小。胎儿发育早期高剂量辐射会致畸形流产,日常低剂量辐射无确凿危害证据。辐射影响取决于剂量等因素,低剂量辐射不必过度担忧,孕妇要减少不必要辐射暴露保障健康。

科普文章 2025-01-18

怀孕口干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怀孕口干为孕期口腔干燥情况,原因包括饮水过少、激素水平变化、新陈代谢加快、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饮水过少靠增加饮水量改善;激素水平变化可多吃含水食物、用加湿器;新陈代谢加快需增加水分摄入与休息;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用药需遵医嘱并配合其他措施。怀孕口干影响生活质量,症状不缓解或有其他不适要就医,还要注意饮食与口腔卫生。

科普文章 2025-01-18

规律宫缩疼痛是怎样的

规律宫缩疼痛由子宫肌肉规律收缩导致。疼痛特点如下:疼痛部位主要在下腹部,可从一侧蔓延至整个下腹部;疼痛强度开始轻微如月经隐痛,之后随宫缩规律频繁而增强,后期可能剧烈;疼痛间隔有规律,开始10 - 20分钟一次,每次10 - 30秒,产程进展时间隔缩短、持续时间延长。这是分娩正常生理现象,了解其特点有助于产妇及家属应对分娩。

科普文章 2025-01-18

怀孕有点褐色出血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怀孕时褐色出血指阴道少量陈旧性血液流出,可能由受精卵着床、过度劳累、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先兆流产等引起,也可能是胎盘早剥、宫外孕等所致。治疗包括休息、清洁、营养补充等。不同原因有不同应对方式,如着床无需特殊治疗,宫颈炎可物理或中药坐浴。情况复杂,孕妇要关注身体状况,有变化需尽快就医。

科普文章 2025-01-18

临产真宫缩有哪些感觉

临产真宫缩给产妇的感觉明显且规律,有腹部疼痛、发紧发硬、疼痛渐强且间隔缩短等情况。腹部疼痛类似强烈痛经,由下腹扩散至整个腹部且逐渐加剧;腹部发紧发硬时能摸到子宫紧张度增加;疼痛强度加大,间隔从十几分钟缩至几分钟,持续时间延长。真宫缩感觉强烈规律,产妇若有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产妇感受虽有差异但多有典型表现。

科普文章 2025-01-18

孕期皮肤变差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孕期女性皮肤易出现干燥、粗糙、色斑、痤疮等问题。原因包括激素水平变化、新陈代谢改变、营养缺乏、睡眠不足、皮肤过敏等,也可能受情绪压力、遗传、污染影响。治疗有保持清洁、保湿、调整饮食、保证睡眠、避免过敏原等。还有其他注意事项,如避免刺激化妆品、不过度清洁、均衡饮食、保持好心情,必要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科普文章 2025-01-18

剖腹产有哪些后遗症

剖宫产是经腹部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手术,可能带来多种后遗症。包括子宫瘢痕影响子宫功能、形成憩室;盆腔粘连引发疼痛、影响生育;护理不当致切口感染,甚至全身感染;影响月经,使其异常;再次妊娠有凶险性前置胎盘、子宫破裂等风险。剖宫产虽能解决难产等问题,但有弊端。女性选分娩方式应权衡利弊,术后注意护理以降低后遗症风险。

科普文章 2025-01-18

孕两个月肚子鼓起来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孕两个月肚子鼓起来可能由肥胖、消化不良、便秘、腹部胀气、子宫肌瘤等引起,也可能与卵巢囊肿等有关。针对不同病因有调整饮食、适当运动、按摩、热敷等治疗方法。若肚子鼓起来,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孕妇要关注身体其他症状,避免自行用药或不当处理,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并定期产检。

科普文章 2025-01-18

刚怀孕左下腹隐约疼痛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刚怀孕左下腹隐约疼痛在妊娠初期较常见,可能由子宫增大、韧带牵拉、便秘、左侧附件炎、左侧输尿管结石等引起,也可能是肠道寄生虫感染、肠道痉挛、盆腔炎等所致。常见治疗方法有休息、调整饮食等。孕妇应注意观察疼痛情况,若加重或伴有阴道出血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平时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科普文章 2025-01-18

剖腹产打麻药有哪些后遗症

剖腹产打麻药后的后遗症有腰痛、头痛、神经损伤等但并非所有产妇都会出现且大多可缓解恢复。腰痛与麻醉针穿过腰部组织、产后身体变化有关,可通过休息、热敷等缓解。头痛多因硬脊膜穿破致脑脊液渗漏,需平卧休息、补液。神经损伤可能是麻醉药或穿刺影响,大多会随药物代谢恢复,严重需就医。产妇应了解麻醉风险,术后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科普文章 2025-01-18

孕早期肚子胀的原因

孕早期肚子胀指怀孕前三月腹部胀满感,其原因有激素水平变化、子宫增大、肠胃蠕动减慢、消化不良、便秘等,也可能由腹部着凉、精神紧张、食物过敏等引起。治疗方法包括适当运动、调整饮食结构、腹部按摩等,还应保持良好排便习惯、放松心情。原因复杂,建议就医明确后遵医嘱治疗,日常饮食要少食多餐、避免产气食物等。

科普文章 2025-01-18
首页 顶部